ad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专题】养不起、不想生、不敢生? 华裔不婚不育背后的真相

2025-09-12, 凌晨 2:00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专题】养不起、不想生、不敢生? 华裔不婚不育背后的真相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专题】养不起、不想生、不敢生? 华裔不婚不育背后的真相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专题】养不起、不想生、不敢生? 华裔不婚不育背后的真相

 配合马来西亚日,《雪兰莪媒体》特别推出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系列专题,从多个层面剖析马来西亚人口结构变化。一连五天的报道,将带你走进数字背后的故事,听见家庭与国家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局面和挑战。

— 

随着生活压力日益增加,马来西亚华裔社会面临一个日渐严峻的现实: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迟婚、不婚、不育,华裔人口因此逐年下降。

薪资赶不上生活成本、传宗接代观念淡化、恋爱自由盛行、不婚主义抬头,加上政府政策支援不足,这些看似独立的社会现象,实则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华裔家庭结构和生育意愿正快速改变。

结婚生育如今几乎成了“奢侈品”。即使有人愿意生育,两个孩子往往是极限,更多则几乎成了天方夜谭——现实压力、经济能力都不允许。也有部分家庭希望多子,却事与愿违。

然而,这不只是家庭层面的困境,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家经济、教育、医疗、企业体系等构成深远影响,敲响了社会结构警钟。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泰莱大学副教授张运华博士。

人口持续下滑,问题不止一个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泰莱大学副教授张运华博士在接受《雪兰莪媒体》访问时指出,华裔人口下滑涉及多重因素,宏观而言,经济压力、传统观念式微,以及政策与资源支持不足是主因。

“虽然个人收入有所提升,但生活成本上升更快,无论是教育费、托儿费还是房租,很多年轻家庭难以承受。”

他解释,过去农村社会讲求传宗接代,是因为农业生活需要大量人力;而今时代不同,社会功能不再倚赖多子,年轻人自然不再将“成家立室、生儿育女”视为人生必要目标。

此外,随着女性意识抬头、社会观念更开放,父母逐渐接受孩子选择迟婚、不婚,只求子女快乐过活。传统家庭观念的弱化,无疑间接影响整体生育率。

每10年增长人口越来越少

张运华表示,根据大马统计局发布的《2020-2060年人口预测报告》,我国总人口在未来10年增长约300万人,但接下来的两个十年,分别只增长200万和100万人,显示人口增速显著放缓。

他说,不只是华裔人口下降,只是华裔跌幅更显著,事实上巫裔人口增长也趋于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过去被视为生育率较高的巫裔族群,也开始转向小家庭趋势,从以往每户育有8至9名孩子,逐渐缩减至4至5人,未来可能跌至仅1至2人。”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配合2025年世界人口日发布《2020年-2060年马来西亚人口预测》报告,土著人口的增幅最高(马来人、东马原住民和西马原住民),从2020年的69.4%增至2060年的 79.4%,但华裔和印裔人口比例则下降,其中华裔更是从2020年的23.2%降至14.8%

大马统计局预测,我国人口在2059年达到峰值至4238万人,随后从2060年起递减至4237万人,2065年降至4208万人,2070年降至4143万人。

晚婚致印裔人口递减

在印裔社会中,晚婚现象同样成为人口逐渐减少的重要原因。

赛瓦哲理与机构基金会(Yayasan Falsafah dan Institusi Saiva)主席纳加潘·阿鲁姆甘指出,不少人为了存钱、争取高薪与体面的工作、攻读更高学历,以及购置房产与汽车以提升社会地位,而选择延迟婚姻。

“如今,许多年轻人往往在30岁之后才结婚,但这常因健康因素而导致生育困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生育率自然下降。”

他强调,理想情况下,夫妻应及早规划婚姻,以增加生育机会,并有助于建立更完整、更兴旺的家庭。

双薪家庭的“育儿两难”

即使愿意生育,现代双薪家庭也面临照顾孩子的现实困境。“谁来带孩子?”成了多数家庭最头痛的问题。

张运华指出,年轻人在生育前普遍会考虑3个关键因素:

·       家人是否能成为育儿后盾?

·       雇主或公司是否给予弹性与支持?

·       政府是否提供足够的育儿援助?

 他说,虽然政府已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多为面向全国族群,未能对特定问题提供有效突破。

全球都在“生不如死”

我国华裔低生育率并非孤例,全球生育率基本上都在“生不如死”。

张运华指出,人口锐减是全球都在面对的挑战。最新数据显示,韩国出生率已跌至0.8,新加坡约为0.9,大马华裔的生育率也跌至0.8,远低于维持人口结构所需的“更替率”2.1。

“这意味着,一名华裔女性终生平均只生0.8个孩子,家庭难以延续,人口自然逐年递减。”

他说,即使邻国已推行多项育儿奖励与支援政策,成效也有限。大马政府支援更为薄弱,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

“至于华人社团推出的生育奖励金,虽然能暂时缓解压力,却无法从根本激励生育意愿。”

不结婚,谈何生育?

“少子化”的背后,其实是“不婚化”的根源。

张运华直言,最大的挑战不是“不生”,而是“不结”——不婚主义盛行,才是当前问题的核心。

“不该急着催生,而是先鼓励大家建立稳定关系与婚姻。结婚,是生育的前提。”

他建议应打造更健康的社交环境,让年轻人有自然认识、交友的机会,而不是让“相亲”模式吓退他们。

他也点出,许多传统华人企业面对“青黄不接”问题,若下一代无人接班,许多家族生意将面临倒闭。这背后,正是人口结构老化所致。

张博士建议,华裔社会应重塑“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应只把子女视为经济依靠,而应视为情感支持。

重新定义“养儿防老”

“我不想生”、“顾孩子太累”、“孩子不一定会养父母”……是许多年轻人不愿生育的普遍想法。

对此,张博士建议,华裔社会应重塑“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应只把子女视为经济依靠,而应视为情感支持。

“既然无法在政策上有所为,倒不如改变观念,让长辈了解“养儿防老”的真正意义是晚年不孤单,不应再将“养儿”与金钱直接挂钩。

他认为,老年人应提早规划退休生活,避免让孩子承受心理与现实的双重负担。
雪州生育政策虽优,但宣传不足

张运华认为,相较其他州属,雪州在推动人口政策上相对积极。例如“雪州宝贝计划”(ANAS)为每名新生儿提供每年RM100教育基金,直到5岁;此外,州内也提供长者购物券、特殊群体抚恤金、死亡援助金等。

然而,他认为,这些计划虽好,但普及度与宣传力度仍显不足,许多华裔家庭对政策一无所知,导致错失申请良机。

“雪州净移民率为正值,显示更多人迁入雪州而非迁出。但若出生率持续下降,或许可参照新加坡以移民政策调节人口结构。”

“大马还不是移民型国家,但执政者应开始布局,为未来政策转型铺路。”

他也提醒,移民议题牵涉外劳、人才、族群关系与社会融合,必须谨慎分阶段实施。

与此同时,纳加潘也呼吁政府推出相关举措,以提升印裔青年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在鼓励结婚和组建家庭方面。

他指出,提高社会意识的宣传活动至关重要,以教育年轻人了解印裔社群人口萎缩所带来的长期影响。

关于我们

Media Selangor Sdn Bhd 是雪兰莪州务大臣机构(MBI)的子公司,作为州政府的媒体机构发挥作用。除了 Selangorkini 门户网站和 SelangorTV 之外,该公司还出版中文、淡米尔文和英文的门户网站和报纸。